加減并舉創新機制 安徽加強監管力保護碧水藍天
發布日期:2019-05-05 瀏覽次數:2403
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探索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以嚴格手段加強環境監管,同時推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政府采購、補貼獎勵等措施,在環境治理領域推廣“PPP”模式。8月25日,新安江畔傳出好消息,由財政部和環保部主導的新安江生態補償評估報告出爐,對新安江試點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生態補償,上下游共贏
——推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延期,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破冰”,合肥首筆補償金撥付六安
“新安江流域水環境治理穩中趨好,為建立完善我國跨省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了典型示范,積累了寶貴經驗。”8月25日,新安江畔傳出好消息,由財政部和環保部主導的新安江生態補償評估報告出爐,對新安江試點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過去一漲水,村里河道漂浮許多生活垃圾,現在明顯減少,有也多是沖刷而下的枯枝樹葉,很快就會被村里保潔隊清理。”從黃山市直部門選派到歙縣金川鄉長源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的陳東風介紹。
村東頭,潺潺河水日復一日流入淳安千島湖。“長源人,請記牢,治環境,順民心;有垃圾,別亂扔,用袋裝,定點倒……”環境保護已然是村里的頭等大事,村規民約開頭便是這樁約定。為保護水質,村里從源頭防控,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及時清理河道。
長源村地處偏遠山區,這個山村的背后,是新安江全流域試點的全國較早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制度設計是,以2012年至2014年作為試點期,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撥付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試點實施以來,黃山市走出治理新路徑,做到垃圾保潔、河面打撈、網箱退養、干流治理、采砂整治、水草治理“六個全覆蓋”,干流兩岸風貌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工業企業轉型發展、城鄉污水處理“四個強力推進”,并將試點作為杠桿,撬動起整個流域的環境綜合治理,近400個項目落地。新安江一江碧水東流、兩岸秀色蔥蘢,考核斷面連年達到補償條件。
目前,皖浙兩省正與財政部、環保部對接,爭取“延長期限、提高標準、拓展范圍、優化機制”等后續政策早日落實。為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效,省里近期先行撥付部分試點配套資金。
面對上游保護水源的努力,生態補償機制需要建立。安徽省將新安江做法復制到省內跨市流域,生態補償落子大別山。皖西大別山地區是合肥等地的重要水源地。從去年起,省級設立生態補償資金2億元,其中省財政出資1.2億元,合肥、六安各出資0.4億元。補償辦法參照新安江試點。
今年4月,省環保廳、省財政廳出具的水質監測函“一錘定音”,合肥市將4000萬元生態補償金撥付六安。安徽大學環境資源專家張輝認為,以生態補償的名義,下游城市向上游城市撥付資金,在省內是創新。生態補償已然破題,資金用途、來源拓寬等課題需要探索,為生態建設有效做“加法”。